close



 孔子說,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曾子說:吾日三省吾身,為人謀而不忠乎?又說,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。忠後来成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。忠孝仁愛信義和平,俗稱八德,而忠是被放在第一位。儒家也提倡臣官要忠於君王,古代人常以君王如父,臣官如子來形容和比喻。受到儒家的影響,也受到帝王思想的影響,使得古代人最重視的也是忠這個字,和忠這種信念和操行和行為。

忠於國君被認為是身為臣子最重要的操行,若是不忠於國君,就會被認為是罪大惡極。後來更發展到君要臣死,臣不死不忠。也就是說無論君王要臣官們去做任何的事情,包括去做某些傷天害理的事情、泯滅人性的事情、禍國殃民的事情等等,臣官們也要去做才是對的,也才是忠的表現。以及發展出君為臣綱,父為子綱,夫為妻綱的的名言和價值觀流傳於世。這樣的名言和價值觀把後世的臣子們,壓得毫無招架之力,而只能任由君王牽著鼻子走的份而已。但是這樣的忠,已經變質了,已經被錯用了,也已經與孔子和孟子所說的忠不一樣了。

古代人對忠的說法,所指的都是各種下位之人,應該去忠於上位之人。而上位之人,也都會去要求下位之人要來效忠他。下位之人通常指的是臣官們和屬下們和受顧用之人們,上位之人通常指的是君王和上級長官和聘請他人的人。這些都是忠於某人,是以人為效忠的對象。豈知那個被效忠的人是好人或壞人呢?是仁君或是暴君呢?這是忠的缺失之一。況且常常是指臣官要對君王效忠,而從沒有要求君王也要有所效忠。那麼君王要向誰效忠呢?或者要效忠什麼呢?儒家和古代人好像都沒有認真的探討過和提倡過和要求過。所以古代人對忠的研究和探討都太少了,所以對忠的認識也太膚淺了。以致於忠演變到後來,就變質了,也被錯用了。因此而產生了許多禍患。許多人因為愚忠而去做了許多禍國殃民的事情,為害到國家和人民,留下了許多遺憾。例如助紂為虐的人,也是效忠於君王,但是這是愚忠,也是錯誤的忠,也是不分是非善惡的忠。這樣的忠就不應該被肯定、被提倡、被效法。而是應該被否定、被唾棄、被推翻。

忠於君王其實未必是一種正確的事情,因為君王未必是一個良好的、賢明的君王。君王也可能會是一個無德無良的暴君。如果是這樣的君王,那麼臣官們是不是還應該忠於這樣的君王呢?例如古代就出現過殘暴的紂王,臣官們如果還是忠於君王,也就是在助紂為虐了。助紂為虐就是對不起全天下的人,也對不起自己的良知,也對不起天理和正義了。這樣的忠就是愚昧的忠,也是錯誤的忠,也是應該否定的忠,也是應該唾棄的忠。

儒家和古代人對於忠,並沒有說明合適又詳細的用法;並沒有設定明確的前提;並沒有訂立周全的原則性;並沒有選擇出正確的對象;並沒有把忠放在正確的位置上。沒有給忠一個正確的說法和用法,使得人們對於忠的認識非常的欠缺,也非常的幼稚,也非常的膚淺。使得忠並沒有發揮正常的功效,反而是常常被誤用而禍國殃民,以及為害蒼生。這些可以說是孔子和後世的眾儒家弟子的缺失,所以孔子與儒家弟子們或多或少都得負一些責任的。當忠已經被後世的人們給誤用了,已經變質了,已經發展到君要臣死,臣不死不忠的地步之後,已經到了助紂為虐的地步之後。那些儒家的弟子還沒有能力出來撥亂歸正,給忠一個正確的說法和使用法,給忠一個正確的原則和前提,這樣就是無法與時俱進。發生了新問題卻沒有人能夠糾正,儒家的弟子們怎不愧對天下人呢?

沒有前提的忠,沒有原則的忠,沒有選擇正確對象的忠,沒有給忠加上防腐劑,所以讓忠腐敗變質了,以至於忠被濫用了也用錯了。所以山賊的大王也可以用忠來要求屬下效忠他,黑道大哥也可以用忠來要求小弟效忠他。製造毒品和販買毒品的顧主也可以要求員工效忠他。這樣的忠反而成為邪惡之徒的工具,成為幫助邪惡之徒去為害天下人的一種理念和價值觀。於是忠沉淪了,沉淪於邪惡之徒手上的工具了。當事情演變這樣,實在是令人感嘆!

當人們已經遭受了腐敗變質的忠的傷害之後,就得認真的想一想了,就得給忠設定某些前提和原則了。這就像是給忠加上了防腐劑一樣,使忠不會再腐敗變質,使忠不會再被錯用,也使得人們不會再遭受腐敗變質的忠的傷害。

那麼我們應該給忠訂立什麼前提和原則呢?如果你的君王是個明君,你就可以忠於他。如果你的君王不是個明君,而是個暴君,是個邪惡之徒,是在做禍國殃民的事情,是在做為害天下蒼生的事情,那麼你就不要再忠於這樣的君王或顧主了。而是應該早日辭官隱退,早日脫離邪惡的團體,甚至要推翻他,這樣才是明智之舉。只不過人心隔肚皮,人心最難知。知人知面不知心,人心也很善變,某人現在是個好人或明君,以後未必會是一直都是一個好人或明口。所以效忠的對象如果是人,也是常常會發生誤判與錯誤的。

所以要給忠先選擇出好的對象,才能對這個好對象效忠。那麼應該選擇什麼好對象來效忠呢?我們人應該效忠什麼才是正確的呢?忠的對象如果是一個人,那就有可能是對的,也有可能是錯的。因為所要效忠的那個人(君王或顧主)如果是良善之人,如果是在做良善的事情,那麼忠於這一個人也就是對的。但是如果所要效忠的那個人(君王或顧主),如果是邪惡的人,如果是在做邪惡的事情,那麼忠於這一個人也就是錯的。所以忠若是以人為對象,並不是究境,還需要有正確的前提才行。

忠於某人(君王或顧主),不如直接忠於天理、忠於正義、忠於國家的長久利益、忠於全體國民的共同利益、忠於各種益國益民的理念和原則、忠於自己的良心、忠於世人所共通的良知、忠於道德、忠於全體人類的共同利益。忠於這些對象就不會有錯。如果你的領袖(君王)或顧主所做的事情,是忠於上述這些,那麼你若是因此而忠於這樣的領袖(君王)或顧主,也就是正確的了。反之,如果你的領袖(君王)或顧主所做的事情,是違背於上述這些,那麼你若是因此而忠於這樣的領袖(君王)或顧主,也就是錯誤的了。

評論:古代人非常的重視忠誠,卻沒有把忠的前是和原則說明清楚,而使得忠被曲解和誤用,並且造成了很多不良的現象和為害,這是古代人的缺失。在治國方略上,忠仍然是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是絕對不能忽視不管的。在忠已經被曲解、被誤用的情況下,應該把忠撥亂歸正了。應該把忠的前題和原則說明清楚,讓大家都能夠重新的認識忠和使用忠。才不會使忠繼續被曲解和誤用,而造成很多不好的後果。

希望以上的說明能夠喚醒世人,能夠使忠不再被曲解和誤用。並且使得世人能夠清楚的知道,應該要忠於什麼對象,才是真正的永遠都不會錯的。也才是真正的有價值和意義的。也才是真正的足以成為每一個人所應該效忠的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fehrpo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